
险资入市新政:30%新增保费投资A股,机遇与挑战并存

财联社2月5日讯(记者 夏淑媛) 近日,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提出的“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%用于投资股市”的政策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,也激起了关于新增保费具体口径和险资入市影响的热烈讨论。
新增保费口径之争:千亿与万亿的差距
“新增保费”的定义模糊不清是当前市场讨论的焦点。不同的口径,例如总保费、新单保费、业务净现金流等,计算出的增量资金差异巨大。
- 总保费口径: 若以2024年五大上市险企(国寿、平安、人保、太保、新华)2.8万亿保费收入为基数,30%的投资比例将带来超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。
- 新单保费口径: 若以新单保费(寿险新单保费+财险总保费)为标准,则增量资金或在5000亿元左右。
- 其他口径: 还有以寿险总保费、寿险新单保费+财产险总保费、总保费年新增额、业务净现金流等口径计算,其结果在千亿到万亿之间波动。
业内人士观点也存在分歧。中华保险集团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邱剑认为,以总保费年新增额计算难度较大,因为该指标可能出现负增长;国泰君安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则认为,“新增保费”应理解为扣除赔付和费用后的可投资资金,预计每年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;华泰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李健认为“业务净现金流”口径较为合理。
偿付能力约束:权益资产风险因子与投资上限
尽管监管层鼓励险资入市,但保险公司仍需谨慎考虑偿付能力。
- 偿二代二期工程: 提高了权益类资产的风险因子,导致资本占用增加,偿付能力指标下滑,从而压缩可投资权益额度。
- 风险因子调整: 2023年9月,国家金管理总局对部分权益类资产风险因子进行了调整,但权益投资的资本占用仍然较高。
- 减值要求: 偿二代新规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标准更为严格,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被迫进行短线操作。
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首席风险官表示,保险资金投资需综合考虑负债成本、流动性、久期匹配和资本占用等因素。
建议与展望:长周期考核与风险因子优化
业内人士建议,未来应根据权益资产持有期设定风险基础因子,持有时间越长,资本占用越低,这有利于鼓励险资长期投资,发挥耐心资本的优势。
随着国内长端利率持续下行,险企资产端压力加大,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成为必选项。然而,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,在政策引导下,优化监管制度,提高险资投资效率,仍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。 长周期考核的全面实行,将有助于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充分发挥其优势,助力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