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金融基础设施:基石还是风险?

金融基础设施:稳健的基石,还是潜在的风险?
回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,人们开始反思金融体系的脆弱性。亚洲金融危机中,中国相对稳固的金融体系,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早期建立的金融基础设施。然而,仅仅依靠过去经验,并不能保证未来能够应对新的挑战。
现代金融基础设施远不止早期的货币和物物交换。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,包括支付系统、清算机构、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等。它们确实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同时也潜藏着风险。
监管的必要性与局限性
2022年12月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《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监管框架。这无疑是必要的,但监管也并非万能。
政策引领固然重要,但过度依赖政策也可能导致市场僵化,创新受阻。《“十四五”规划》强调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,这很好,但如何避免一哄而上,造成资源浪费?各地出台的专项规划,是否真正符合当地实际情况?
监管需要关注细节,但更需要具备前瞻性。例如,《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对新设机构的资质审查非常严格,这可以有效防范风险,但同时也可能扼杀创新。如何在风险控制和鼓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,是一个永恒的难题。
多元格局下的挑战
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协同的格局,包括支付清算系统、证券期货市场、货币债券市场和场外市场等。每个环节都在发挥作用,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以支付清算为例,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银联在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然而,这种主导地位是否会抑制其他支付方式的创新?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崛起,是否会对传统支付体系构成挑战?
证券期货市场同样面临挑战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在保障交易结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其垄断地位也备受争议。沪深交易所和中金所等交易平台虽然提供了交易场所,但其交易规则和监管方式是否公平公正?
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
金融基础设施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,往往面临两难选择。一方面,它需要提供普惠金融服务,缩小城乡金融鸿沟,提升民众金融获得感。另一方面,它也需要追求盈利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深交所依托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科技资源对接、投融资对接等服务,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。但这种尝试能否真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,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,如何在保障公共服务的同时,探索多元盈利模式。仅仅依靠政府补贴,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。金融基础设施需要积极拥抱市场,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组织形式的选择
金融基础设施的组织形式也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。事业单位和企业法人各有优劣。事业单位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,但效率较低,创新不足。企业法人则更加灵活敏锐,但可能忽视长期风险和社会责任。
央行清算总中心作为事业单位,在保障支付清算系统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但其僵化的体制,也使其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。
银联和网联等企业法人,在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。但其逐利行为,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例如,其高昂的手续费,是否会损害商户和消费者的利益?
未来的发展方向,可能是构建混合互补模式,在关键领域保持公益主导,在竞争地带放市场驰骋。但这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和更有效的监管。
金融基础设施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,但同时也潜藏着风险。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风险,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金融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